首页>>学习园地>>理论研究>>《万水朝东》读后感
《万水朝东》读后感
作者:傅良颖   发布时间:2018-10-30 10:10:34  浏览次数: 10293次

近日我的阅读书单上有一本《万水朝东》的历史著作,与大部分历史类读物立足点不同,该书切入点非常新颖,讲述的是中国政党制度变迁、演进的历史,解释了中国政党制度变迁、演进的规律,还挖掘披露了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发展史上许多以前并不为人们所熟知的人和事,更丰满地还原历史血肉,让我也对我民革作为八大民主党派之一的参政议政历史经历有了更细致的了解和更深刻的领悟。

历史的车轮回到1916年9月,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于钱塘江畔观潮而叹曰:“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一语成谶,在之后三十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经历了内忧外患的动荡和执政政权迅速的更迭,历史完美地印证了先驱者的预言。中国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伴随着传统帝国体系的危机、动摇和崩溃,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壮大和西方政党观念的输入,在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政党和政党制度。

在人类文明进步的大潮中,政党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现代政党是特定阶级、阶层和集团利益的代表。政党制度伴随着政党的出现而逐步形成,取决于政治发展进程,不以人的主观愿望和主观意志为转移。民国以来百年时间里,中国政党制度历经三嬗。20世纪初,孙中山发动和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并效仿西方国家实行议会政治和多党制。历史是需要被还原的真相,有成功者的光辉也有失败者的教训。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最终失败,其实践导致了军阀混战,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历史。全面内战爆发之后的国民党政府腐败日甚一日,已完全丧失了抗战时期的那么一点奋斗精神。1967年,蒋介石在反思兵败大陆的教训时说:“当时党内一盘散沙,党员不能负起监督之责任,尤其是一些党的干部,不负实际责任,贪污腐化遍布党内,彼此之间勾心斗角。”当然台湾国民党与大陆已无半点关系,但这也是血与泪的教训,各党派都需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在书中详细描述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创建过程,与广大民主爱国人士的努力密不可分。孙中山失败之后,其拥趸者并没有停止努力,1927年,以宋庆龄、何香凝为代表的国民党民主派,坚持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内的民主人士和其他爱国人士赞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拥护国共第二次合作。在这些爱国人士的推进下,先后成立了“民联”、“民促”,最终到了1948年1月1日,在李济深、宋庆龄、何香凝、谭平山等人联合带领下,同时团结了许多国民党籍的倒戈将领和被俘释放的军政人员,民革就此创立,主张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与和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民联、民促、民革进一步统一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参与了《共同纲领》的制订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建,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志,共同为实现民主和平做贡献。

万水朝东奔流去,百炼成钢大器来。本书最感人之处就在于真实展现了我党先驱不惧失败、重头再来的精神,为了最终理想与目标,第一次失败了也从未灰心丧气,总结经验调整方法,重新将一盘散沙凝聚在一起,为了民主和平的共同理想而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有益尝试,积极的努力去发展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我们作为新时期的民主党派成员,也必须要继承先驱者的精神与韧性,无所畏惧、勇往直前!